本帖纯属胡言乱语的科幻帖,是毫无根据的猜想。各位别当真,否则本人会落个造谣、传谣者恶名,如今形势下可能会有牢狱之灾的。
此次上海高考政策变化的实质是:教育主管部门(教育部、上海市教委)与著名大学的权力博弈和利益博弈。对博弈的双方,百姓最好谁都不要支持,因为无论那方占得上风,对百姓都没有实质上的长久的益处。
双方为什么要博弈?因为权力!作为主管部门,自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实行自主招生以来,上海2所著名大学表现得无法无天、肆无忌惮。不仅成为全国唯一两所“改革试验”名校,让裸考录取者成为了实际上的“中奖者”,让预录成为权贵子女教育特权的孵化器,也让本系统建设成了“教育特权产业链”:复旦大学—复旦附中—复旦二附中、兰生、交大—交大附中—民办交初,以产业链最下游的2013年复旦预录为例(参考本论坛数据),预录复附85人,预录上中、华二人数分别为37和45,复附人数比上中、华二的合计数还多。请问各位,你认为复附学生的成绩会比上中、华二学生成绩好吗?那么复附内部是按学生成绩学生来预录的吗?一位复附家长的话可谓道破天机:“看着复旦预录复附人数挺多,其实跟我们平民百姓没啥关系,啥?看成绩?你信?在“千分考”这把大伞下什么事不能做,把你高中三年校内成绩、年级名次废掉实在是小菜一叠!”同时,随着主管部门对著名大学的压力越来越大,我们看看近两年的数据是如何变化的(参考本论坛数据):2011年复附预录复旦75(上中66、华二51)、2012年复附预录复旦82(上中53、华二46)、2013年复附预录复旦85(上中37、华二45),明显复附每年递增,上中、华二每年递减(复附2013年比2011年增加了10人,上中2013年比2011年减少了29人,华二2013年比2011年减少5人,很明显复旦砍下了往年预录大户上中、华二(尤其是上中)的名额留给了复附,难怪这两年有学生不愿考复旦。2013年复旦凭着无赖流氓的“千分考是考一门综合“,依旧组织了“千分考”,可能感觉到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,所以预录上演了最后的疯狂,上中只有区区37人!放眼全市,预录学生所在高中的集中度创下历史之最、全国之最!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怪象?很明显,著名大学拥有了权力,那是谁赋予了著名大学“改革试验”的权力呢?猜想一,也许是主管部门前任领导吧(应该查查前任领导与著名大学间的可能的“授权费”问题;猜想二,也许是主管部门领导与著名大学利益分配不均,发生内讧了吧。呵呵,猜想哦,只是猜想哦,我早就说了是猜想哦。
那么,著名大学为什么要这个权力呢?公开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“为了人才的培养,大学应该拥有招什么样学生的决定权!真实原因是什么?一、是为权贵提供教育特权,权力可以用来和权贵交换其他东西。没了这个权力,著名大学拿什么和人交易?著名大学在上海盘踞已久,权贵阶层与著名大学早就盘根错节、断骨连筋、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如今要粉碎多年经营的成果,著名大学要么与管理部门达成新的再平衡(可能性很大),要么以死相拼(可能性较小),习总早就总结了: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。二、中国的大学领导,从来就是官员,哪有没权力的官?你见过?反正我没见过。
那为什么这次主管部门要颁“新政”、收回“改革试验”的权力逼著名大学呢?台面理由:减负;真实原因:早日来谈判,早日达成新利益平衡。还是那句话,猜想哦,仅仅是猜想哦。还有一种可能,从近两年数据来看,同济可能也明白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,也吵着闹着要“改革试验”所以老的平衡可能维持不住了,不破则不立嘛。另外,可能闹事的YP成了新政的理由了。
那我们家长、学生该怎么办?就当啥也没发生,正常过日子,偶尔关注下教育部教委和著名大学间的赌局,看看谁更棋高一着以供全家娱乐娱乐,并耐心等待利益再平衡后和谐的教育形势的来临。
还是那句话,全是猜想哦,是我昨晚做“中国梦”时迷迷糊糊的猜想,肯定不是真的。白天醒来,还记得一些,所以写了一些当时猜想的胡话,发了帖,和坛友们捣捣浆糊。
推荐阅读:关于此次上海高考政策变化的本质的胡乱猜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