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新闻晨报 作者:佩嘉 2013-11-22 13:27:04
天天妈妈,你好!
关于孩子出走的新闻,我也关注了,看到网上有不少讨论。我发现,很多家长有与你一样的担忧和困惑,甚至有一位家长说,她不敢把这则新闻告诉自己的孩子,就怕孩子有样学样了。
家长们的担忧和困惑当然可以理解,不过其中有两个前提,是需要注意并值得思考的:第一,有类似担忧的家长,孩子大多集中在初中和高中;第二,似乎大多数家长默认了,孩子离家出走是件错误、不良的行为。
关于第一点,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曾做过一个《上海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调研》,调查显示,离家出走行为高发的年龄阶段在11岁到15岁。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都知道,孩子有青春期,在这个阶段(11岁-18岁),孩子的生理发生着变化,同时,他们的心理也进行着蜕变: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束缚,体现自我独立性,以种种言行试图向父母宣告:“我长大了!”因此在父母眼中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显得特别叛逆,与父母的冲突也变得频繁起来。离家出走,就是孩子可能实行的一种叛逆行为。当然,一般都是在与父母冲突特别剧烈之时,或者,孩子本身性格特别要强,比较执拗。
关于第二点,我请教了12355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上海儿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小亚老师。他认为,对孩子而言,离家出走是向父母争取独立的手段之一。因此,需要重视的不是出走本身,而是孩子出走背后的诉求。有趣的是,12355的调查发现,离家出走的孩子大多曾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。为什么?因为这样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勇敢,也更独立,他们有勇气和能力去使用这个手段。所以,家长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出走:某种角度上看,这样的孩子还挺能干、挺有勇气的。当然,这一行为本身并不值得提倡,这点我们下面会讲到。
那么,孩子真的离家出走了,家长到底该怎么处理呢?你列举的三个处理方式都不是好办法。陈小亚老师的建议可能更有效——
首先,父母要冷静,不要慌,多想想孩子离家出走背后的积极面,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。
其次,确保孩子的安全。发现孩子离家出走后,家长可以通过报警、发动社会关系等方法,找到孩子。但不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孩子领回家,最好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让孩子自己回家。因为一般离家出走都是孩子一时起意,当时情绪激动,然而随着时间推移,孩子会逐渐冷静下来,反思自己的行为,一般来说,孩子回家的意愿会逐渐上升。
其三,孩子回来后,不要马上批评。昨天就有读者来电反应,说晨报关于女孩出走的报道中没写到孩子道歉认错这点,怕孩子以后会反复用这个手段“威胁”父母。这种担心,有一定道理,但前提是孩子回来后,父母教育不当。那么,应该怎么教育呢?最好的做法,是让孩子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,等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、平和了之后,家长再以平等、尊重的朋友式态度,与孩子探讨这件事。父母可以首先肯定孩子的独立尝试,然后表达自己的着急和担忧,同时告诉孩子,有多少社会力量参与到了寻找的队伍中。让孩子知道并承担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,比如去一一感谢提供帮忙的人。
通过这样的探讨、反思和行动,将可能把一次危机,变成一次孩子心理成长的契机:先是体验到了与父母分离的感受,然后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,接着知道这样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痛苦、给别人带来的麻烦,最后自己衡量得失,知道离家出走是一种性价比非常低的手段,其实可以采用更理智更有效的办法。自此,父母和孩子就共同完成了一次心灵成长。
最后,陈小亚强调,好的亲子之爱,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独立。因此,好的父母应该是懂得及时调整与孩子关系的父母。在孩子幼小的时候,父母充当保姆;对读小学的孩子而言,父母是导师;而到了孩子青春期,父母则要学会当朋友。所以,对孩子离家出走最好的预防,其实就是成为孩子的朋友。试问,当孩子与你的沟通毫无障碍、能在你这里获得尊重时,他何必要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去抗争?就算他一时冲动出了家门,你也能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,及时发现他的行踪。
晨报-佩嘉
2018年上海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17年上海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