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贤愚寿夭,死生祸褔之理,固兼乎气数而言,圣贤未尝不论也。盖阴阳之诎伸,卽人鬼之生死,人而知夫生死之道,顺受其正,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?虽然,人之生斯世也,但以已死者为鬼,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,酒罂饭囊,或醉或梦,块然泥土者,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?此固未暇论也。其或稍知义理,口发善言,而於学问之道,甘於暴弃,临终之后,漠然无闻,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。
予尝见未死之鬼,吊已死之鬼,未之思也,特一间耳。独不知天地开辟,亘古及今,自有不死之鬼在,何则?圣贤之君臣,忠孝之士子,小善大功,著在方册者,日月炳焕,山川流峙,及乎千万劫无穷已,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。余因暇日,缅怀故人,门第卑微,职位不振,高才博识,俱有可录,嵗月弥久,凐没无闻,遂传其本末,吊以乐章;复以前乎此者,叙其姓名,述其所作,冀乎初学之士,刻意词章,使冰寒於水,青胜於蓝,则亦幸矣。名之曰录鬼簿。嗟乎!余亦鬼也。使已死未死之鬼,作不死之鬼得以传逺,余又何幸焉?若夫高尚之士,性理之学,以为得罪於圣门者,吾党且噉蛤蜊,别与知味者道。
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。
译文
世人贤明愚钝、长寿短命以及生死祸福的缘由,本来是关联着命运一起说的,大圣大贤之人也未尝不如此。论究公阴阳二气的消长交替,就是表现为人鬼的生死变化。人能够了解生死的基本规律,顺其自然地承受生死的正常法则,那又怎么会陷入处于危墙之下或身受镣铐拘囚的无妄困境呢?尽管如此,人生在世,只知已经死去的人是鬼,而又知没有死的某些人也是鬼呢。那些酒囊饭袋,醉生梦死,象无知无觉的泥土一样的人,他们虽然活着,但铸死鬼有什么差别?对这类人固然无空闲多加论议至于另一类人,他们也多少知书明理,嘴里扮得不错,但是,对于做学问的路数,却自甘人缘,自暴自弃,死了以后,默默无闻,这号人,却更加不如那号无知无觉的胡涂鬼呢!
我曾见过未死的活鬼挽吊已亡的死鬼,没有想到他们之间仅有一点点差别。世人唯独不知,开天辟地、自古及今以来,自有不死的鬼存在于天地之间。为什么这么说?圣哲贤明的君臣、忠孝双全的儒生,他们的小小善行、大大功德,只要名标史册的,便象日月辉煌经天、山川流峙大地那样,达到千秋万代无穷无尽地长存的地步,这就是虽作了鬼而不成其为鬼的人吧。现在我藉着空暇的时日,追想怀念我的一些已作古的故人,他们门第卑微职位不高,但他们多才多艺,都有许多足可录存的成就。只怕时间一久便淹没无闻,于是,就传写他们的生平,以曲文加以挽吊。倘若得以如“冰寒于水”、“青胜于蓝”那样,使后代超越前代的话,那就十分荣幸了。拙著名为《录鬼簿》。啊哈,我也是一个虽生犹死的活鬼,能让虽死犹生的鬼们,得以久远地流传下去,我有多么的荣幸啊!对于高尚之十和儒钧理性之学来说,我这样做是一定会得罪于孔圣门下的。有什么办法呢?人各有所好,我们还是大吃蛤喇肉,另与知道个中滋味的人相津津乐道吧。
至顺元年,岁在庚午,二十二日,沐梁锤继先自序。
鉴赏
该文章立论鲜明,思路清晰,文笔精练,幽默泼辣。文章围绕“鬼”字谋篇,开门见山,指出世间有两种鬼,一种鬼是“酒囊饭袋”,另一种鬼是不思进取、麻木不仁者。按说后一种鬼要比前者好,但作者却说后者不如前者,由此自然引出下面话题――未死之鬼和已死之鬼的问题,接着一语破的,顺势点出文章主旨,“亘古自今,自有不死之鬼在”。作者借鬼写人,热情讴歌了那些地位虽然卑微但才能却非常出众的元代剧作家们,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、审美观和不以贫富贵贱、地位高下看人的人文思想。
司马迁说过,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而作者在本文中幽默地把“鬼”分成两种:即“已死之鬼”和“未死之鬼”。“人之生斯世也,但知以已死者为鬼,而未知未死者也鬼也。酒罂饭囊,或醉或梦,块然泥土者,则其人虽生,与已死之鬼何异?”实属不谋而合。有的人,活得光明磊落,犹如“日月炳焕,山川流峙”。有的杂剧作家虽然是小人物,“门第卑微,职位不振”,但他们“高才博艺”,创作了佳品,不论已故也罢,在世也罢,人们都将永远怀念他们。文章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肯定杂剧家们的巨大成绩的热情,表现出与维护封建社会道德教条的理学家们相悖逆的思想倾向,可谓是挑战传统价值观念的战斗檄文。
另外,该文层次井然,语言幽默泼辣,巧妙犀利。文章借鬼写人,大胆而巧妙地揭露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酒囊饭袋,只知空口白话、甘心自暴自弃的人,虽然活着,却跟死鬼并没有两样,这本身就是一种辛辣的讽刺。文章最后说:“若夫高尚之士,性理之学,以为得罪于圣门者,吾党且噉蛤蜊,别与知味者道。”借用典故,巧用譬喻,告诉人们:不管别人如何批评,我都坚持自己的认识。含蓄中见出坚定,幽默中见出讽刺,不仅恰到好处,而且作为全文的结尾,尖锐泼辣而又幽默风趣。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