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夫蕉者,叶大而虚,承雨有声。雨之疾徐、疏密,响应不忒(差别)。然蕉何尝有声,声假雨也。雨不集,则蕉亦默默静植;蕉不虚,雨亦不能使为之声。蕉雨固相能也。蕉静也,雨动也,动静戛摩而成声,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。迨若匝匝插插,剥剥滂滂,索索淅淅,床床浪浪,如僧讽堂,如渔鸣榔,如珠倾,如马骧,得而象之,又属听者之妙也。
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,以伺雨,号“听蕉”,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?
译文
芭蕉这东西,叶子大而空虚,承受雨水时会发出声响。随着雨水落下的快慢、疏密而丝丝入扣地发出相应的声音。然而芭蕉哪里会有声音?声音不过是借助雨水滴落罢了。没有雨水,则芭蕉也只能默默地立在那里;可是若芭蕉并不空虚,即使雨水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。正是芭蕉与雨水互相配合啊。芭蕉是静止的,雨水是流动的,一动一静相互作用而产生声音,声音与人的耳朵又相互作用,于是就发出匝匝插插、剥剥滂滂、索索淅淅、床床浪浪等各种各样的声音,如同僧人在堂上诵经,如同渔人敲榔,如同倾倒珍珠,如同骏马嘶鸣,听到这些声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,这又是听到这些声音的人们各自的妙想头东了。
常州的胡日之,在庭院中种上芭蕉,专以等候下雨,(并且)自己取号为“听蕉”,从此后(他大概会)从(大自然的)动静之机中有所感悟吧?
赏析
《听蕉记》是沈周写的一篇古文。在所有描写“雨打芭蕉”这一意象的诗文中,沈周的《听蕉记》可谓别具一格。它将雨打蕉叶的声音,描绘得细腻入微,淋漓尽致,生动悠扬。它用一连串象声叠词“匝匝插插,剥剥滂滂,索索淅淅,床床浪浪”来表现雨点或疾或慢、或大或小、或密或疏地打在蕉叶上,又用僧人在佛堂诵经、渔舟敲响梆榔、珠子倾倒玉盘和骏马扬蹄奔驰四个贴切的比喻,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。
如果这篇文章只停留在“听”的方面,那还不足为奇,它还进一步深化,集中到“思”字上,对雨打芭蕉进行哲学思考:没有雨,芭蕉只静静地立在那里;没有芭蕉叶,雨也发不出声。只有蕉与雨相配合,才能产生动听的声音。不仅蕉与雨,还有动与静、声与耳等也是相互依存、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。
一篇《听蕉记》,既有诗意,且有哲思。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