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:东方教育时报 2013-10-12 15:00:38
国学能否适应时代?
必须解读经典提炼现实意义
浦东教发院高级教师、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所副所长张广录表示,尽管目前社会对于“国学热”有着重重疑虑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传统文化中越是“经典”的东西,就越代表了常态的、关乎人性的价值,总能和人的心灵相契合。“看到如今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,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有着戾气横行的一面,这也迫使我们反思,这些几千年前写成的‘经典’,尽管有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习惯、经济基础,但并不表示我们就不能从中领会到一些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,进而提炼出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东西。”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,现在有不少人把儒家经典看成是现代文明病症的先知者和药方,也有人把它当作都市困顿人士的心灵鸡汤,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。“今天我们要继续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并对它感兴趣,就必须找到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价值。我们要做的是接续传统而不是将传统与现代对立。”
国学课应该怎么教?
去语文化融入新观点新思维
在“由谁教”“怎么教”这些属于操作范畴内的问题上,不同的学校也会采取不同的举措,如有些学校让语文教师放在语文课中作为拓展阅读资料,有些学校则由德育教师或心理教师放在班会课上教,还有些学校专门开辟出校本教材,由专职教师来教。“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课时,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法。其中绝大多数学校就更侧重于字词含义的理解,而非生命的感化。”在祝安顺看来,这让“国学教育”变成了语文教学的“扩展版”,学生自然不会“买账”。
这种传统文化教育“语文化”的倾向,尤其表现在对字词、语法的过度关注上。张广录就认为,在长期的教育习惯的驱使下,很多语文教师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上的误区,以为字词语法必然是意义理解的前提,即语文理解是基于语言认知的基础上的,其实并非如此。“过去我们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教育中常常会提到‘主谓倒置’‘宾语前置’等语法重点,这些往往是最让学生感到厌烦的。”张广录坦言,中国古代文化中有音韵学,并没有语法学,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字不同于西方单词,并不需要语法,古汉字放在一起,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看懂意思;而现代教育却是在用西方的语法体系来分析文言文,目的只是为了符合考试的法则而已。“这使得国内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本末倒置,学生并不在意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什么,而只是为了考试而学。”张广录表示。
2018年上海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17年上海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