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:东方教育时报 2013-10-12 15:00:38
学国学的目的是什么?
触类旁通感悟生命融入生活
台湾地区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》的编写者董金裕在提及台湾六十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就强调,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渐体悟内化,于生活中实践,由能知转而能行。“通其训诂,掌握精义,触类旁通,融入生活”才能帮助学生感化生命,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。
祝安顺谈到了“传统文化教育”未来的三大使命,即课程化、体验化、常识化,更为确切地说,就是“课程化建设的系统性”“体验化教学的常规性”以及“常识化普及的紧迫性”,而这也正是中华书局以台湾地区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》为蓝本,出版《中华文化基础教材》的原因所在。“应该说,这套教材的出版只走出了课程化建设的第一步,而体验化和常识化目前在做的学校非常零星。”在祝安顺看来,体验化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,更需要学生的参与,“课堂实验”“课堂辩论”或许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。“至于常识化,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看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其实这只是科学常识,另一部分家长会给孩子看《中华上下五千年》,但这只是历史常识,我们目前的社会当中最缺的生活、文化常识,却是家长最不关注的,只能由中华传统文化的教与学来填补这个空白。”祝安顺坦言。
[相关链接]
“国学热”已延续了近20年
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,尽管这是首次经由大陆出版社将“台版”中华传统文化教材进行系统化地改编修订后,引入大陆高中课堂,但大陆在课堂内外的“国学热”却早已不是一两天。
祝安顺介绍,早在1995年,赵朴初、冰心、曹禺等文化名人就提出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,这成为近年来民间“国学热”的源头;而老舍之子舒乙创立“圣陶古典学校”成为这一倡议的首个实践。
随后,“国学热”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,2000年前后,全国各地的中小学、幼儿园,都开始自发将中华传统文化,尤其是古典诗词、经史子集的学习引入课堂:在晨读和早晚自习的诵读声中,多了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的清亮韵脚;在校本选修课程中,“中华经典美文”“古典传统文化”等牢牢地占据着每一学期的课程表。或作为语文选读的辅助材料,或作为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,或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,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,似乎每所学校都开始为学生开设“中华传统文化”课程,识记、诵读,或者仅仅是不求甚解的体悟,都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深受启发,展开了亲子共同学习的历程。
除了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之外,民间的“国学热”也在逐渐升温、升格。“读经班”层出不穷,各街道居委会也将“国学课”开进了公益暑期班中,经典诵读、诗词创作、夏令营、教育论坛等把“国学教育”的形式不断扩大,甚至还曾出现了16名上海学生休学投奔山村学国学的新闻。
200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行了“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”;2006年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等又进一步举行“中华诵·经典诵读行动”,也都吸引了大量对古代经典文化抱有热情和兴趣的学生。
“截至2008年,我们发现全国至少有80%的小学、幼儿园都开设了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和活动。”祝安顺强调。
2018年上海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17年上海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